案例分享:“万物”皆可设计,注重“共鸣”成功收割皇艺交互IED+DP双录取!

2022-07-15 09:13 免费咨询:400 696 6006

不管你想申请的艺术专业是用户体验设计、交互设计,还是产品设计、创新设计,准备艺术作品集的核心都是解决用户需求的“设计共鸣”。

本期案例故事为大家分享的是收获皇艺IED+DP金斯顿大学等offer交互设计方向的刘同学。


她说,“万物”皆可设计。一起走进她的设计灵感世界,感受一下吧。

 刘同学 

 

中央美术学院

公共艺术与体验设计-本科

 

GPA:85

 

收获OFFER

 

RCA皇家艺术学院

MA Information Experience Design

RCA皇家艺术学院

MA Design Products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金匠)

MA in Design: Expanded Practice

金斯顿大学

MSc User Experience Design

拉夫堡大学

MA/MSc Design Innovation

 Part1. 从生活观察中提炼创作观点 

 

大家好,我是央美公共艺术与体验设计专业的刘同学~ 通过准备作品集,我真正学会了观察生活。

记得最早开始上课时老师问我:“你是一个会观察生活的人吗?”我回答:“是的。”

 

其实,当时还有几分心虚,我认为自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但我不太明白怎样算“会观察生活”。在我二十多年的生活里虽有小风小浪,但都不足以让我拍着胸脯讲我真的懂得生活。

项目一:《Drink or Not》

项目一:《Drink or Not》


项目一:从自身一个月饮食的调研出发再发放大量问卷调查使得项目推导有大量的数据支撑。

 

在准备作品集的过程中,我开始不断思考如何观察生活。

 

我第一个项目就是从自身调研开始的,这个项目探讨了饮食和大数据之间的关系。大数据的推送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用户的饮食结构,使得部分人群的饮食结构趋于单一。

项目一:实验过程

 

基于发现的问题我制作了一个食物成分转化的装置。

 

将外卖平台的饮食结构数据转化成一杯杯可视化的饮料,并把喝与不喝的权利交与用户。饮食均衡的人的饮料就会看起来很健康,摄入过量食物(如炸鸡)则会充满油脂。

项目一:装置测试

 

这个项目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更多的是将我发现的问题与现象通过交互流程的设置传递出来,从而引起人们的反思。

项目一实验:真实榨取100g猪肉中的油脂来计算食物成分的转化量

 

从这个项目开始我明白了如何从观察生活到提炼观点进行创作。它打破了我之前习惯性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作方式,我感悟到了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材料的选择、交互流程的设定,绝不是空穴来风。

 

同时还要不断复盘和反问这样是不是能够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观点,对自己的设计保有清楚的认知这样项目才能顺利进行。

交互设计是非常综合且跨学科的设计,对我而言是充满新奇与挑战的。

 

大三学校工作室的学习让我对交互设计有了浅显的认知,但仅仅停留在UI设计中,通过制作作品集以及阅读书籍我明白交互设计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我简单绘制了一个关系轴(如下):

我们可以利用交互设计制作极具功能性的人机交互系统也可以利用各种技术制作传递想法与观念的互动艺术装置,界面设计综合了一定的功能性也具备一定的艺术性则在二者中间。

 

我认为交互设计中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作品与“用户”产生的反应,交互流程与接触点的设置就像看不见的线,使得用户进入一个隐形的、既定的道路。但是用户的反馈不会完全按照预期发生,所以交互设计是在不断完善与“进化”的。

 

正因这些变化才会让我感觉参与者也是作品的一部分,这也是我认为交互设计最有趣的地方。

项目四:《Time Scale》

 

准备作品集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于设计认知的提升,以及学习方法的拓展与总结。所有事物都可成为创作的元素,一切元素都是为了辅助创作表达。

 

我们可以通过作品去传递别人没有说过的话,也可以专注研究材料的创新或是去解决实际问题。创作的方式太多了,怀着谦虚、包容的心态多看多学习才能长远的进步。我习惯在创作中寻找不同设计之间的方法与联系,也喜欢复盘之前自己的作品挖掘可做的点。

学校课程《时间概念日历》作业:打破一天24小时客观的计时规则,以主观的视角来感知时间

 

项目四关于时间尺度的研究就是基于学校一门选修课上对时间的思考展开的,我认为这样的方法非常适用于作品集与学校课程同步进行的同学。但还是要明确作品集与学校作品的不同要求,思考可以同步,产出可以多样。

项目四:《Time Scale》


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尺度,经过调研收集不同人群的时间节点,制作出一个不以既定的时、分、秒为单位的时钟装置。

 

除此之外,我很喜欢具有人文关怀的作品,我很关注作品带给人们的体验与感受。我不希望自己的创作是无病呻吟,所以每个项目都会通过调研反复确定发现的问题是否会引起大众的共鸣。

项目二:《LET IT GO》

 

在选题上我往往从社会事实出发去分析,延伸现象或者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找到其与人之间的联系,比如我第二个项目就是从脱发问题入手进行后续创作的。

项目二:关于脱发问题的互动装置

 

我的项目全部都脱离不了“人”,并且概念并不晦涩难懂。“概念性”与“落地性”之间的推导需要反复推敲其中的“度”,太浅显显得思考不深入,太多可能离主题越来越远。

 

此外,我认为落地的执行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只有要想继续推进就是永远也推进不完的,所以我们在能确定落地可以表达清楚自己概念的时候就去执行实践,去做实验,或者尝试产出。

项目二的交互测试与手做模型

 

制作作品集的目的就是要求我们在限定的时间内获得心仪学校的offer,所以时间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一部分:

 

产出在限定的时间能不能完成,产出的设定与自己的水平是否匹配,出现了问题该怎样去调整,这些都是需要心中有数的。

 

例如我的作品集其实就还没做到最满意,只能说在有限的时间仅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了,现在回过头来看还有很多可以完善的地方。

项目三:《Eight Characters Name System》

利用生辰八字建立起名字的游戏机制

 

其中我比较喜欢的是第三个项目,因为它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项目简单来说就是建立了一个姓名转化的游戏机制,可以给外国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起中文名字。

 

起名字是一件非常有仪式感的事情,但我们在其他文化语言背景下的起名会比较随意,可能根据喜好或者谐音就命名了。生活中也有不少外国人因为不了解中国文化起了听起来很违和的名字,所以我希望有创作一个可以让外国人起地道的中国名字的装置。

项目三:起名方式与规则调研

 

创作中我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以几个典型国家为例,类比了不同国家之间起名规则的异同,然后对中国传统的起名方式与规则进行调研总结,最终决定将生辰八字的命名规则改良融入到交互流程中。

项目三:装置呈现

 

规则在保持姓不变的基础上设置“名字”,第一层可按照性别选择一个字,像国外有男孩名或者女孩名一样,在中国很多时候可以通过名字来判断性别,当然也有比较中性的字。

 

第二层按照生辰八字的方式命名,用户提供出生日期,找到对应属性,自由选择属性中的字。我认为这个项目还有很多发展空间,未来可以在充分了解外国文化的情况下创作给中国人起外国名字的装置。

我对视觉平面也非常感兴趣,我认为它是所有设计的基础,平时也喜欢看一些相关的展览与作品

 

短期内希望顺利步入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在完成好学习任务的同时多出去走走,去不同的国家体验文化氛围,利用在国外的时间开阔视野。

未来希望可以找到一份喜欢的工作,实现自我价值。等退休就去周游世界,用画笔记录生活的点滴,期望永远保持着对艺术的敬畏与尊重,勿忘初心~

 

 Part2. 艺术作品集项目导师 

刘同学是一位基本功很扎实的同学,所以我们无论是在沟通还是推进上都比较顺利,而且她对于自己的设计项目往往有着很清晰的想法。

项目二:《LET IT GO》

 

这期间也发生了一些比较有趣的事情,例如我们在前期讨论以及发散时很顺利,但是在进度的推进上总是慢一拍。

 

后来经过沟通才发现她对于项目final的呈现一直有自己的要求和标准,并且必须要做出来。

项目二:实验过程

 

在这里也提醒一下各位同学,作品集的准备是有时限的,一定要注意好时间规划。一味的对于final呈现的追求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项目最终的呈现要结合实践进行调整,这个结果是不断推进和完善,而非一蹴而就的。

项目二最终产出

 

当然最终申请的结果让我们都很满意,在这里也祝贺她同时拿到RCA交互IED与产品DP专业的双录取!

 

希望她未来能够继续坚持自己的设计初衷,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采访编辑/阿诺

学员作品/图像等

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